讓人又愛又恨的 (手搖/晃動/呼吸感) 鏡頭:To Shake or Not to Shake; That is the Question
我在片場跟攝影師溝通鏡頭語言的時候,常常會聽到攝影師問我:導演,這顆要不要我加一點「呼吸感」?這個所謂的呼吸感,就是好萊塢業界所稱的手搖鏡頭(hand-held camera)或晃動鏡頭(shaky camera),最早源自於紀錄片拍攝與1960年興起的法國真實電影(Cinéma vérité)流派。但今天我不是來講古的,講古有很多網路上的文章都有講,我今天想要為各位解答的,是為什麼很多人(包含小弟我)對於手搖鏡頭越來越感冒。如果你還是不太清楚什麼是手搖鏡頭,先來看一個參考範例,不過本人先聲明,我沒有批評這個作品的意思,所以大家別急著挖坑給我跳。
在開晃之前,你真的知道你在晃什麼嗎?
現在很多創作人選用手搖鏡頭的原因,是因為覺得很喜歡手搖所創造出來的原味(raw)感覺。對,原味。然後當你追問他們什麼是「原味」,答案往往就是那是一種視覺上的fu。…。聊到這裡,我通常就會終止對話了。
從早期真實電影流派的理念來談,手搖鏡頭是要帶給觀眾一種現場感,一種未經演練與修飾的臨場感受,會讓人感覺看到的畫面很「真實」。這是手搖鏡頭的絕對優勢。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,美國有個電視劇叫《辦公室》,是個講辦公室日常趣事的情境喜劇,攝影手法就是徹頭徹尾的手搖鏡頭,看完之後,你會彷彿置身在現場,甚是感覺自己就是這些角色的同事一般。
不過這個還不是最暈的,很多網友都異口同聲覺得,近年電影中因為鏡頭晃動讓人最想吐的,除了《柯洛佛檔案》那種偽紀錄片先不談之外(偽紀錄片本來就註定晃到死),就是《神鬼認證》系列了,根本就是《辦公室》的嚴肅間諜版,來看一下到底有多晃:
手持無罪,晃動有理?這個「理」到底在哪裡?
談過手搖鏡頭能帶給觀眾真實感與臨場感的優勢之後,來談一下它的劣勢。在研究電影鏡頭語言的時候,除了手持鏡頭之外,都會講求一個概念:隱形的攝影機,簡單說,就是鏡頭的運用應該要盡量讓觀眾「不要注意到」攝影機與攝影師本身的存在,觀眾的視角是一個特殊的客觀視角,既在戲裡又不會感覺自己真的在現場(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安導演的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在使用接近人眼感官的每秒120格拍攝與播放科技,卻讓很多觀影人覺得很怪的道理類似,這個部分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闡述)。
我很欣賞的導演大衛芬奇(David Fincher)就是其中一個很不愛用晃動鏡頭的導演,網路上就有人把他不選用晃動鏡頭(而愛用其他定鏡頭)的原因做成了講解影片,我也趁這個機會分享給大家:
根據大衛芬奇的說法,任何看起來像有「失誤」的運鏡,都會讓觀眾意識到攝影機與攝影師的存在,又如果在理由不夠充分的狀況下猛然選用手持鏡頭,更有可能干擾到觀眾觀看戲劇內容的歷程,造成「出戲」的風險。當然,如果戲本身很精彩,可能適度的手搖動作並不會引發出戲,但如果搖很大,那估計什麼樣的精彩劇情都會搖出問題來。
5個適合選擇手搖鏡頭的時機
看到這裡,大家是不是有種我實在是恨透手搖鏡頭的感覺?其實並非如此,我討厭的不是手搖鏡頭,而是「無腦」的手搖鏡頭。要搖可以,那總得有個搖起來的理由。所以下面就來列舉一些適合選用手持、晃動手法的時機:
- 動作戲:晃動鏡頭能帶給觀看者一種不安,甚至有點危機與危險的感覺,這就很適合在動作戲的時候使用,連大衛芬奇都會表示贊同。況且,在緊張的動作戲進行時,觀眾本來出戲的風險就比較低(畫面上的資訊豐富而且夠吸引人),因此可以使用手持鏡頭。
- 緊張氛圍: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《搶救雷恩大兵》裡的諾曼地登陸強攤劇情,就選擇使用了手持鏡頭手法,包括在登陸之前的段落。因為手持不穩定的構圖屬性,它能創造一定程度的緊張氣氛,但前提是劇情內容本身就要有足夠的緊張氛圍,否則就會是本末倒置,增加觀眾出戲風險。
- 臨場記錄感:紀錄片或是偽紀錄片需要的是一種未經修飾得臨場感,這正好就是手持鏡頭的最大優勢,所以不論是真人秀也好,或是正經八百的紀錄片也好,這些觀眾本來就知道會有拍攝劇組在現場做記錄的類型,都很適合選擇手持鏡頭的拍攝手法。
- 主觀視角:如果劇情中需要用到某個角色的主觀視角鏡頭,那手持拍攝就會是一個適合的選擇,因為些微的晃動感(或稱「呼吸感」)能夠模仿真人的身體動作,增加拍攝第一人稱視角時的真實性。
- MV拍攝:大部分的MV拍攝都會使用手搖鏡頭,原因常常除了是很可憐說不出口的預算問題之外,也是因為手搖鏡頭自帶一種「律動感」跟「畫面情感」,這樣的鏡頭比起定鏡頭來說,一般跟音樂、節奏會比較能搭配,當然也是因為MV這種影片類型,不太有會讓觀眾出戲這種顧慮。
最後小提醒:手搖不代表不用注意構圖
構圖是攝影的基本,但很常會在看手搖鏡頭素材的時候,發現攝影師好像突然覺得構圖不重要了,或是說,構圖更加不好把控。這當然也可以理解,畢竟我們一般學到的構圖多數都是靜態構圖,而非動態、不斷變化的構圖。我的建議是在使用比較複雜的手搖鏡頭設計時,可以在拍攝前多演練幾次,先確保人物或物件在每個畫面段落中的構圖都是好的,然後再研究鏡頭的移動方式,把這些好的構圖連接在一起。
手搖鏡頭是一種創意上的選擇,但創意並不代表不用大腦去思惱其背後的原理,相反的,創意的背後往往充滿邏輯性。其實不只是手搖鏡頭,下次在設計任何景別或鏡頭運動之前,都可以嘗試分析一下為什麼你會這樣選,一步一步去建立起拍攝邏輯,讓每個「鏡頭」都充滿潛在的「語言」。